1937年夏季,毛主席专门找张爱萍谈话,安排她去上海开展游击战工作。这个安排体现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,也显示了他对张爱萍的充分信任。当时上海是日军的重要基地,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对抗日大局至关重要。派张爱萍去执行这项任务,既能展现中国女性的勇敢精神,又能在战场上有效牵制敌人,破坏其后方部署。
毛主席这一选择堪称高瞻远瞩。张爱萍将军不仅身经百战,更具备卓越的指挥才能。她的到来无疑为上海的抗日斗争带来了强劲动力和光明前景。这一重要人事安排不仅扭转了战场态势,更为中国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张爱萍抵达上海后,在城郊与中共江浙地区的负责人刘晓碰头,随后接手了省委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工作。
可手底下没兵,这游击战还怎么打?
面对困境,张爱萍毫不退缩。日军大举入侵上海后,无数难民逃往城郊避难。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,张爱萍等人深入群众进行宣传,获得了热烈支持。仅仅半个月时间,她就成功组织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,正如她所说,这简直就是"撒豆成兵"的奇迹。
这些年轻学生们的实战能力还不够强。张爱萍曾在抗大教过书,她想着干脆在本地开个临时学校,专门教游击战的技巧。每次讲课,她都显得胸有成竹。可有一次,一个女生问了个问题:在上海郊区那种平坦又有河流的地方,游击战该怎么打?张爱萍一时语塞,答不上来,只能老实说还得再琢磨。这件事让她明白,游击战的实际操作可能比她想的要难得多。
经过多日反复琢磨,身经百战的张爱萍总算想明白了:
她计划组建规模不同的游击小队。上海周边地区河网交错,村落众多,而且村与村之间联系紧密,方便互相支援。由于日军不可能控制所有村庄,所以可以把这些游击小队分散到各个村子,开展秘密行动。
接着,她设计了白天分散隐藏、晚上集中行动的作战方法。队伍白天隐蔽不出,晚上汇合起来,进行突然袭击,让敌人措手不及。
她最后特别指出,战术要随机应变。小股游击队可以不断袭扰敌人,大股游击队则要集结力量,对日军实施重点打击,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胜利成果。
大家听完这些方法后,都觉得很有道理,对张爱萍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感到十分佩服。
张爱萍在培训班上讲课的时候,1937年11月,上海被日军占领了。中共江浙省委只能从上海撤走。张爱萍却认为:“这是个大好时机,我们可以转移到郊区,开展游击战。”
就在张爱萍要带人撤退的当口,南京那边中共代表团的博古突然传来急令:让省军委牵头,成立一个外省工作小组,先去浙江干活,完事了再转战南京执行新任务。
就这样,张爱萍被调任为外省工委一把手,吴仲超则成了他的副手。不过,张爱萍的心思依然放在郊区游击队的建设上,他明确表态:"要是需要派人手,还是让吴仲超出马吧。"
刘晓反问道:“这是中央代表团下达的命令,难道你打算违抗吗?”
张爱萍只得勉强应允:“行吧,我这就去南京,当面跟他们谈谈上海游击战的事。”
张爱萍到达南京时,发现中共代表团已经转移到了武汉。他决定改变计划,不再前往浙江,而是组织人员收集国民党军队留下的武器,直接在当地打起了游击战。随后,他安排秘书陈家康赶往武汉处理相关事务。
没过多久,陈家康从武汉打来电话,带来了中央代表团的紧急指示:要求大家马上动身,全部转移到武汉。
张爱萍接到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指令,他别无他法,只能照办。结果,他被迫离开了自己刚组建不久的游击队。
张爱萍听到这个消息后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1945年8月,日本投降那会儿,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还远在大西南,没办法及时赶到上海接管。结果只能靠美军用飞机把部队运过去。当时在淮北指挥新四军的张爱萍知道这事儿后,忍不住拍着大腿直叹气。
“要不是博古那两份调动命令,现在在上海接手的,就该是我张爱萍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