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资讯

临津江战斗有多惨烈?数万志愿军挤在江边,遭美军狂轰滥炸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8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临津江位于朝鲜半岛的中部,距离首尔约75公里,是汉江的主要支流。这里的水域恰好横跨在三八线的位置,成为了战争中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。志愿军第39军116师曾在这里打出过一次令人称赞的战斗,仅用了11分钟就突破了敌人设立的防线,代价也非常小。

然而,临津江的另一场战斗却让志愿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。那是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,数万志愿军在敌人的猛烈轰炸下惨遭重创,伤亡人数接近一万人。 那时,志愿军在前四次战役后已经疲惫不堪,中央决定增派新兵团前往战场。于是,杨得志的19兵团和陈赓的3兵团接到入朝作战命令(宋时轮的9兵团早已进入战斗)。然而,由于陈赓因病未能到职,3兵团的指挥由王近山担任,旗下有第12、第15和第60军;19兵团则包括第63、第64和第65军。

兵团到达后,彭总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,专门讨论第五次战役的战略部署。在会议上,杨得志和王近山两位兵团首长表现得非常自信。王近山甚至豪言要抓到5000个美军俘虏,杨得志则信心满满地向彭老总保证,一定能取得胜利。两位首长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。首先,兵团已经更新了装备,尤其是配备了苏联的“水连珠”和122毫米重型榴弹炮,这些先进的武器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。其次,志愿军在前四次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让他们信心倍增,尤其是装备较差时还能打败美军,现在装备更新,胜利似乎触手可及。

然而,战局的开局并不顺利。问题出现在杨得志的19兵团,尤其是64军的进攻。根据部署,64军的191师和192师将作为第一梯队强渡临津江,目标是切断联合国军的退路。但实际情况是,64军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。在兵团命令下达时,炮兵部队尚未进入阵地,大部队也还没到达准备位置。面对这种情况,曾思玉军长紧急向19兵团请求延迟进攻一天,以便做好准备。然而,兵团首长坚决要求按时进攻,认为不能拖延。最终,曾思玉只能匆忙启动进攻。 初期渡江相对顺利,191师的571团和572团成功渡过江面,并清除了敌人的若干据点。然而,随着战斗深入,志愿军很快陷入了被动。美军的战术发生了变化。与之前的战斗不同,这时美军加强了远程火力的覆盖,特别是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的“弹药量”政策,要求每天发射的炮弹数量是其他部队的五倍以上。与此同时,大量老兵回归参战,极大提升了美军的作战能力。 志愿军的传统战术在美军的这种火力面前显得无力。64军的先头部队,原本预计能快速突破韩军的防线,但没想到面对的是死守阵地的韩军第一师和美军炮火的双重压制。韩军一师曾经是志愿军的“手下败将”,但这次却硬生生挡住了志愿军的进攻步伐。志愿军被困在临津江滩头,无法前进。

在连续的炮火轰炸下,志愿军的伤亡极为惨重。尽管杨得志不断询问战况,并派遣更多部队支援,但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突破。为了救场,杨得志决定调动更多兵力,派遣64军的190师和65军的两个师增援。然而,这一决定反而加剧了战场上的混乱。志愿军的五个师挤在狭窄的区域内,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,几乎无法展开战斗。 美军的火力极其猛烈,根据美军的记录,一个连每小时发射的炮弹数量接近4000发。这样密集的火力使得志愿军根本无法找到遮蔽之地。即便有小股部队试图突破敌人的防线,也因美军投放的照明弹而暴露位置,最终被敌军的炮火击退。与此同时,韩军趁机夺回了失去的据点,志愿军被打得喘不过气来。

最终,敌人防线出现了漏洞,志愿军其他部队成功突破,使得临津江一带的敌军不得不撤退。尽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志愿军才得以推进。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,临津江战斗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,伤亡人数接近一万。 这场战斗也让19兵团受到了重创,间接影响了后续的作战部署。回顾这次战斗,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问题。首先,19兵团作为新入朝的部队,对敌情不熟悉,且准备工作不充分,导致过于乐观,是战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其次,由于整体战役节奏过于急躁,指挥官们没有充分考虑到敌军的变化。美军战术的调整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志愿军在这一点上受到了很大影响。 这一教训促使志愿军的指挥官们进行反思,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应对敌人的变化。例如,杨得志之后推广的“反斜面战术坑道”,就是为应对美军的远程火力而设计的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8月经济预测:非简单重复,有相似韵脚

下一篇:没有了